艺术家 | 廖斐
展期: 2021.01.23-2021.03.28
地点: OCAT 上海馆
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 | 多功能空间
OCAT上海馆将于2021年1月23日至3月21日荣幸呈现第2期C空间计划——“廖斐 | 这一切是随机发生的吗?”。从对“物质”本质的疑惑到对二元论认知系统的质疑,再转向至几何化的数理试验,廖斐一直以来的工作方式都是通过低限的数理逻辑表达,在抽象、感性的艺术现场反复推演我们感知和经验中的“物质世界”背后存在及运行的规律。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基础性概念和公理,我们鲜少追问其真实性,甚至根本不会注意到它们,这样的经验性认知恰好落脚在了模糊不清的假定叠加中。当追问直线的存在性时,只有假定“空间与时间是平滑、均匀的介质”,才得以绕出循环定义的怪圈;当辨识光的物质属性时,只有假定在经典力学的宏观系统内,才可以将其归类为由粒子组成的物质。面对人类既定感知与经验的不确定性,笛卡尔曾提及其对代数和几何的信任偏向,在笛卡尔的观念中,代数和几何只与纯粹和简单的对象相关,并通过理性的论证而进行演绎,以至于它们不可能成为任何不确定经验的假定依据。在工具理性的角度之外,几何学从多余的观念中抽身,回归到对基本几何图形的分析和归纳中,从而建立推理长链达致结论。几何学中的“理性视角”和“基本工具”构成了廖斐独特的创作语言,正如他的自我阐述:“相对于‘柔软的材料’、‘含糊的表述’、‘个人的情感化’,我更倾向于‘坚硬的材料’、‘清晰的表述’和‘去情感化’。对于这两者,前者更让我警惕一些。”
廖斐,“平滑之镜”系列,摄于艺术家工作室
廖斐,“物质轨迹”系列,摄于艺术家工作室
展览“这一切是随机发生的吗?”将在展厅中呈现四组纸本和装置作品——记录了物质在空间中的存在状态。“平滑之镜”系列基于对物质对称性的考察,从宏观中天体系统的时空对称性到微观中晶体的旋转对称性和平移对称性,自然呈现出了秩序井然的完美对称结构。但与此同时,不完美的对称性自发破缺与之相生相随,从而引出物质的质量属性及形态的多异性。廖斐在“平滑之镜”中运用简单的纸本和油墨材料进行对称规则的推演,干燥后的纸张记录下物质在空间中被折叠和挤压时发生的状态。“物质轨迹”系列中加入了物质运动的元素,通过反复在纸张上进行喷墨,并与玻璃球、陀螺等物体的自发运动及人为干预相交织,留下随机性的重叠与遮盖痕迹。创作“物质轨迹”的工作台四周被廖斐人为设置了运动试验场的边界,抛掷的球体脱离人手后自由落体留下连续的运动轨迹,人是运动的初始推动者吗?第一推动力又从何而来?物质进入运动后,对于自然既定公理的疑惑开始再次浮现。“区域材质”系列将呈现更为随机态的像素点分布。将平面纸张折叠成立体结构,喷墨完成后进行手绘描点。多次的折叠和着色,混合墨水喷洒过程中的偶发性意外使得“区域材质”在无序中隐现出了秩序统一的材质感。《标记物》受到展厅空间非常规结构的细节启发,廖斐将根据该场域进行特定创作,运用铅笔工具将整个物理空间提炼为观念化的抽象空间。客观的空间标记和人为的干预标记杂糅在叠落的石墨印迹中,平坦将空间的不对称性和凸起的地面障碍物消解,并标记出人为活动的边界,在虚空中截取出一段不可进入的空间属性。
廖斐,特定场域作品《标记物》布展中
这一切是随机发生的吗?试验过程都是经过艺术家设定的,并早在人为设定之前,观察结果在物质范畴内已经被自然限定所发生的可能性了。对此,海森堡曾经说过:“我们观察到的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对我们的观察方法做出的回应。”在我们对自然只存在有限认知的条件下,概率成为了对随机发生的可能性的一种定量化的描述方法,并与此同时微妙地滑向了一种解答因果关系的感性预期。
文 / 王姝曼
图片由崔鋆俊拍摄,版权所属OCAT上海馆
关于艺术家
廖斐1981年出生于景德镇,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廖斐的艺术创作是从对物质的界定以及自身的疑惑开始的,并希望通过反复的基础试验得以接近物质本身。出于对二元论的强烈兴趣及矛盾认知,使得他将试验范围扩展到在二元基础上建立的尺度,以及系统本身。
近期(部分)个展
“广延”,Vanguard 画廊+零时艺术中心,上海,2018
“平坦”,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2016
“视角”,YveYANG 画廊,波士顿,美国,2016
近期(部分)群展
“C”,油罐艺术中心,上海,2020
“退火”,玻璃博物馆,上海,2020
“EXIT PLAN”,SNAP艺术中心,上海,2019
“In The Open Or In Stealth”,巴塞罗那当代艺术美术馆
巴塞罗那,西班牙,2018
“BOTANICA”, 釜山市立美术馆,釜山,韩国,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