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双年展》版块之三:“回不去的未来”
首届安仁双年展总主题为“今日之往昔”,毫无疑问总主题提出了关于“时间”的讨论。当代艺术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对时间的追问和对未来的展望。
“回不去的未来”展览单元虚拟了一个来自未来的视角,以寻找记忆的姿态,迷恋并书写着当下的历史迷宫。由此,展览以双年展发生地的人文历史和特殊的在地性为基础,以西学东渐等与中国的现代化紧密相关的时空节点为起始线索,展开以“时间”为关键词的当代艺术讨论。如何看待历史及现当代(近百年)的中国艺术现场,如何理解这一背景下的历史与时间?在当下,又如何书写属于未来的艺术历史?对共同而具体的时空背景的理解,又如何进入更加个体化的当代艺术创作?它们又如何提示我们观察当下的中国艺术的历史样本?这些都是本次展览的疑问和线索。
展览选择的艺术家和作品以时间的多维度为脉络,这些脉络相互转换,形成展览中形式与主题的交融和循环:从展览现场发生的、真实的瞬间记录等所体现的时间开始;进入具体的,属于特定历史的年代时间;以及属于特定空间的物理时间;从中,又能产生一种抽象的,以个体感知为基础的心理时间;而不同的个体心理时间,又共同构成一种更广泛的,与地域和国家的历史书写有关的观念化时间。最终,这种宏观的时间感知又回到特定的原点,即安仁所提示的,具体的时空所构成的记忆场域。
《球体》 钟表、钢板, 600cm(直径)×30cm,2017
将 24个时钟(不同于常规的 12小时制的时钟,使用的是 24小时制的时钟)固定于一个环形的铁上。 这 24个时钟对应这 24个时区,依次环形排列。每个时钟的表面覆盖有钢板,钢板在相同的位置都有一个圆孔,圆孔的大小刚好露出时钟上一小时刻度的宽度。24个圆孔都是相同的时间区域,在任意时间都只有一个钟上的圆孔内可以看到时指。每当一个钟上的指针走过圆孔,就会在下一个时区的时钟的圆孔里看到指针出现,依次循环。
地球一共有 24个时区,由于球体的转动,太阳在每个时区依次升起。 我们的时间在这 24个时区里由于物理运动的关系依次产生 1 小时的时间差。这 24个时区的时钟的指针周而复始地以一小时的时间差在相同的位置划过。这件作品呈现的正是这一现象。以此同时24个时区正在精确地依次日出日落循环往复。
上海星空II
2017年11月10日至2018年2月11日,余德耀美术馆将推出“上海星空”系列的第二次大规模展览——“上海星空II”,共展出来自国内外22位/组艺术家的近50件/组作品。展览将延续2015年由巫鸿策划的群展“天人之际II:上海星空”的概念,从美术馆自身及其所在地上海着眼出发,放眼全球,呈现上海当代艺术家或与上海这座城市有关的最新作品,不断发掘上海当代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最即时、在地的姿态,持续更新当代艺术的丰富质感和吸引力。
本次展览展出的大部分作品都创作于2016-2017年,媒材横跨绘画、装置、雕塑、摄影、录像、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内容则包含了四类与上海有关的当代艺术作品。第一类由在上海出生、成长、就学的艺术家们所创作;第二类作品的创作者或从外地移居到上海生活和工作,或目前参与着上海当代艺术的运作;第三类作品以上海的历史和现实为内容展开;第四类是根据余德耀美术馆的展览空间所创作和展现的 “特殊地点”作品。以上四种分类方式为展览限定了基本的框架和范围,但基于不同艺术家的个体经验、历史记忆、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他们所创作的这些艺术作品或独树一帜,或遥相呼应,展现了上海丰富多元的艺术视角和文化生态,激发出无限想象力和可能性。
《无限接近平坦》 木材,尺寸可变,2017
《无限接近平坦》在于探讨理念中的“无限”这一概念——廖斐将一段圆木投入水中,将漂浮于水中的木 头露出水面的部分切割;再投入水中,再次切除木头露出水面的部分;反复操作,直至技术所能达到的极 限。
被切割的木块数量与形状均由浮力与水平面的关系所决定。理论上,木头可以被无限切割,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最终在空间中呈现的木块数量是有限的。在此,“现实与潜能”、”精确与混沌”之间的张力被凸显出来,塑造一件“无法完成”的作品。
《无限接近平坦》(不完全过程图)
《一件短暂的真空雕塑》 单屏录像, 9’44” ,2015
在反复的尝试中,一系列马桶栓于某一个短暂的时刻吸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向两侧形状不断重复延伸的雕塑。之后它逐渐松弛、解体。它也是对于雕塑史上库布西耶的《无限柱》的回应,它不再指向天空,而是向地平线两侧仅仅在理论上无限延伸。